中大追光者 | 大连八中李星雨 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哥大的offer她选了哪个?
李星雨,高中毕业于大连市第八中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现计划赴哈佛大学进行生物医学信息学深造。已获得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研究生/博士生项目offer。
获奖经历:
在校期间,曾获国家级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中山医学院优秀志愿者等奖项;参加2018中山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医学赛道),获得重点立项;参加2018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设计大赛,并获得国家级项目推荐;代表中山医学院参加2019 iGEM比赛,研究溶瘤病毒的定向进化及其与前药的组合疗法。
科研经历:
在丁俊军教授课题组进行学术科研两年,主要课题方向为表观遗传在干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4D调控方式,并在Stem Cell Report上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一篇(IF=6.537);2019年加入周毅教授课题组,进行医疗信息学研究,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基于本体的膀胱癌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知识库构建”,并在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作演讲报告;2020年参加UCLA-CSST暑期科研,进行定量化头颈癌放疗剂量研究。
高考无疑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但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直接决定你的一生。拼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够了。
从小,李星雨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星雨儿时经常生病,可她来到医院,之前所有的不安都会消失。因为对于她来说,医院是神圣的,医生是专业的,医院的一切都给予她安全感。“所以我一直都很佩服医疗从业者。如果我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让人感到安心的角色,我觉得是很酷的一件事情。”
因为从小经常呆在医院,李星雨见证了许多生离死别。感伤的同时,她也逐渐意识到,目前很多疾病都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些问题也许得溯源到医疗科研中去解决。
抱着想要促进医学行业发展的想法,高考填报志愿时,基础医学专业成了李星雨的首选,因为相比于实践类专业,她更希望能深耕医学基础研究。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相比,更注重培养专业的生物医学科研人才,这与李星雨的想法不谋而合。
专业的选择是果断的,学校的选择也同样坚定。“我对广州这座城市印象很好,很喜欢中大的氛围,再加上医学专业是中大的王牌专业,我一直都非常想来中大。”
从一开始,中大便是李星雨毫不犹豫的第一选择,也是无怨无悔的最佳决定,“我从不后悔来到中大”。
进入中大后,随着深入的学习,李星雨对基础医学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科研的热爱也越发浓烈。她认识到,基础科研是能够真正给医学领域带来革新的,当技术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的实践操作。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李星雨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可即便拥有笃定的目标和计划,在追逐科研梦想的途中,李星雨也曾感受过人生脱离掌控的不确定性。
大学五年里,她尝试过多种科研方向。大二的时候加入了丁俊军老师的课题组,研究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后来参加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的比赛,研究的是比较偏传统医疗的肿瘤治疗的课题。可她发现这些都不是她的兴趣所在。
这时,李星雨发现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去看病的时候会有误诊的概率,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本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因此我在想能不能用一些信息学的方法去辅助更好地完成一些临床上的工作。”这一问题引起了她对传统疾病诊疗相关研究的兴趣,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在医院或者医疗系统里得到切实落地的应用,之后她便确定了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方向。为此她参加了统计学的辅修课程,一方面是希望数据科学能够辅助研究,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数学功底,进一步加深在交叉领域的一些理解。
学院充足的科研资源也帮助李星雨在追逐科研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李星雨提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医学的基础研究,跟随国家的战略方针,学院也十分重视搭建优良平台,培养基础医学的科研人才。”
首先,中山医学院配备有完善的附属医院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她能实地到医院见习,学习到更多临床的知识,开阔视野和思路,让理论与实践双重发展。其次,学院设置了多种特色课程。要求每个同学在大二的时候都要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这一课程在其他很多学校中是从属于业余活动的。例如大三时开设的基础医学大实验的课程,从实际采购到基本实验操作,从数据分析到最后的实验报告,整个过程都需要自行完成。虽然极富有挑战性,但系统的科研训练极大地锻炼了李星雨的科研能力。另外,学院实施全程导师制度,有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选择科研和学业导师,有机会加入导师的学术课题组,锻炼科研能力。
说起在医学领域内特别佩服的前辈或领袖,李星雨第一时间提起中山医的教授们。“中山医的老师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言语间,她的敬重与赞美溢于言表。
她谈起丁俊军老师对科研浓厚的热爱:每周开组会的时候,丁俊军教授会针对最前沿的一些文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他饱满的热情能够感染实验室的所有人。还有颜光美教授,即便荣誉满身,但当与学生相处时,他总是随和而儒雅。作为李星雨参加iGEM比赛的导师,颜光美教授经常给予耐心和细致的指导,包容和支持她们可能尚未成熟的作品,“从他身上能够看到前辈对于后辈真心的提携和关爱”。她还十分钦佩周毅教授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真的非常勤奋,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科研的热爱。”
李星雨深切感受到教授们对于科研真切的热忱,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最想成为的科学家的模样——每天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懈努力。
正在做实验的李星雨
众所周知,医学专业的学习十分繁重,做科研压力更甚。面对数不尽的困难与挑战,李星雨却十分豁达:“如果选择做科研这条路,困难就会一直存在。”做实验时,细胞突然被污染,一两个月都难以完成实验,这样的事情在李星雨看来十分常见,“既然选择了走科研这条路,就要对它有心理预期。”
“所有看上去很大的问题都是因为太执拗于当前,”李星雨说,“就像一座山,站到跟前你会觉得它高不可攀,可当你视角放远,会发现当时恐惧的庞然大物其实只是群山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做科研同理,现在遇到的一些困难把它们放置在整段人生历程的宏观视角上看,这只不过是一颗让你没站稳的小磕绊罢了。”
“我有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我就会想如果放到整个宇宙上来看的话,一个地球都是微不足道的。你觉得很大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2020年,李星雨被UCLA-CSST暑期科研录取,但疫情的突然爆发完全打乱了她的计划,暑研的取消意味着申请海外名校的竞争力的削弱。一开始她尝试着询问教授能否将暑研改为线上,但始终没有收到教授的回复。面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况,李星雨当机立断改变计划,做好两手准备,决定先在国内投简历找实习。但就在这时,她突然收到了教授的回信,成功加入科研课题组。抉择的命运再次阴差阳错地降临于她的生活中,最终她决定咬紧牙关也要继续坚持。
就这样她仿佛修炼分身术般,一边上班,一边做科研,还要一边上着统计学的课程。“我挺喜欢一句话的,就是说尽人事听天命。”李星雨说,“在有限的范围内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就是把机会和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上。”
即便在旁人看来,李星雨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但在言语中,李星雨总是表现得谦虚而清醒:“我只是一个刚接触这个领域没几年刚入门的小菜鸡。”站得越高的人能够看得更远,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未来在李星雨的心里早已轮廓分明,她渴望能在哈佛大学潜心深造,接触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学成之后归国效力。
科研讲究发现力与创造力,要有足够的勇气迈进未知的领域,保持着对世界最纯粹最原始的好奇心,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勤耕不辍,李星雨完美地契合了这一标准。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爱好旅游与摄影,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希望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相机记录每一幅画卷。“我最大的特长便在于,勇于接受并乐于拥抱一切可能,尽自己所能学习与了解未知的世界。”
幼时埋下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历经风雨仍继续向阳而生。未来李星雨将大胆拥抱未知和怀疑,继续做科研道路上的探险者。
李星雨于拉萨布达拉宫前
文案:罗靖瑜
图片:李星雨
编辑:许竹
校稿:李钏瑜、胡译匀
初审:胡文涛、张洁、聂林
审核:罗晶
审核发布:荐志强
中大招生微信小程序
你想看的招生资讯都在这里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